《棒!少年》講述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困境少年,被選進北京市郊一個愛心棒球基地,組成了一支特殊的棒球隊,跟著70歲傳奇教練“師爺”從零開始學習打棒球的故事。作品曾獲第14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獎;第18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國際紀錄片評優單元 優秀紀錄長片(提名),“金紅棉”國際紀錄片評優單元 “中國故事”優秀紀錄長片(提名),“金紅棉”國際紀錄片評優單元評審團特別推薦紀錄片等獎項。也在第7屆豆瓣電影年度榜單獲得評分最高的紀錄片提名。
紀錄片中的孩子們各有各的困難和不幸,相較于劇情片,他們的故事更加生動吸引人,因為他們被記錄的是難得的真實,給予觀眾的也是寶貴的真實感和真切的代入感,這些孩子、這個基地,這群天使一樣的人,和我們一同生活在這個時代,甚至離我們很近很近,近到只有幾百公里的距離,可他們的故事和生活卻是我們不曾料到過的,這種熟悉里找陌生感是評價一部片子的重要因素。片中沒有過多的蒙太奇,而是把記錄生活的鏡頭按節奏穿插組接,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就刻進了觀眾的心里。我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什么樣的背景讓導演選擇了這個題材,又是怎樣的經歷讓導演形成了這種影片呈現出來的真實而又細膩的風格。
導演的風格也就是藝術家的個體風格,是指導演在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和創作個性,每一位成熟的導演都會表現出鮮明的風格特征,每個導演風格特征都由不同的因素作用而成,比如所接受的藝術教育、文化素養不同,或者時代環境的差異等,本片導演許慧晶在片中所呈現的風格就和他的個人經歷有關。15歲之前,他都生活在山西臨汾的一個鄉村里,后來他成為一位紀錄片導演,持續地拍攝鄉村,作品關注的都是底層人物的命運,除此部講述貧困孩子在棒球隊成長的作品《棒!少年》之外,還有獲得2013年第7屆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長片提名的《媽媽的村莊》。
問起關注底層人物的原因,他回答道:因為那是他的來處,人得先弄清楚來處為何物,弄清楚自己,才能關照到更大的世界。許導的這個創作出發點是讓我深受啟發的,處在學生階段的我,創作作品的初衷還只是為了完成作業,無論是從選題還是從成片來說都是十分局限和稚嫩的,大多選材于校園內部以及身邊的生活內容,對于紀錄片的理解也十分膚淺,認為單純的記錄就能被叫做紀錄片,沒有觸及到更深刻的內涵。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并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的,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