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歐陽修在滁州醉翁亭畔鋪開素箋,筆尖蘸滿秋意時,他或許未曾想到,這篇《秋聲賦》會化作千年不散的云霧,縈繞在每個中國文人的秋日長夢里。我常在寒露時節(jié)重讀此文,總覺滿紙墨香里藏著一片銀杏林,每片落葉都鐫刻著天地對生命的私語。
歐陽子以"悚然"起筆,將秋聲化作無形的利劍,劈開盛夏的帷幕。那"初淟淟而雨霽,忽颯颯而飄風(fēng)"的驟變,何嘗不是生命對時光的驚覺?當(dāng)"星月皎潔,明河在天"的靜夜被秋聲刺破,我們忽然聽見草木在風(fēng)中簸蕩的喘息,看見山川在月光下褪色的蒼老。這種震撼,恰似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寫"死生亦大矣"時的戰(zhàn)栗——原來天地亙古的呼吸,始終與人間悲歡同頻共振。
最妙是文中"草木無情,有時飄零"的喟嘆。歐陽公將秋聲擬作刑官,說它"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卻又在"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的詰問中,顯露出對生命本質(zhì)的洞徹。這讓我想起陶淵明"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的曠達(dá),二者雖隔千年,卻在秋聲里完成了精神的唱和。文人筆下的秋,從來不是簡單的時序更迭,而是借草木枯榮叩問存在的意義——當(dāng)春華終成秋實,當(dāng)繁華歸于蕭瑟,我們該如何安放這顆在時光長河中漂泊的心?
賦中"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的詰問,恰似一記木魚敲在浮世人心頭。我們總愛將人生的失意歸咎于時運(yùn),卻忘了"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的自覺。蘇軾在《赤壁賦》中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歐陽修亦在秋聲里參透"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的困頓。兩位文豪不約而同地將目光從外境轉(zhuǎn)向內(nèi)心,在秋聲的轟鳴中聽見靈魂的震顫——原來真正的蕭瑟不在風(fēng)中,而在人心對無常的抗拒里。
合卷時,窗外的桂花正簌簌飄落。這細(xì)碎的聲響,與千年前的秋聲何其相似?歐陽公筆下的"鏦鏦錚錚",東坡詞中的"梧桐葉上三更雨",乃至陶潛"叩門拙言辭"的秋夜,都在提醒我們:秋聲不是自然的獨(dú)白,而是天地寫給人間的長信。當(dāng)我們學(xué)會在落葉的弧線里讀懂時光的筆鋒,在寒蟬的絕唱中聽見生命的禮贊,方知秋聲賦里藏著的,原是整個宇宙對人間最溫柔的告誡。